這部作品在百合裡算是相對有名,它是一部關於作為戰爭武器而被撫養長大的少女的黑暗奇幻作品。一所接納無處可歸的孩子,並將他們被培養成為戰爭用的魔術兵器的「學校」。對於在這裡生活的孩子們來說,人的死亡是如此地常見,甚至連悲傷都是理所當然的日常。本作中的四位女主角們就是在這樣的學校長大。許多人已經對這部作品發表了許多讚嘆與受到觸動的感想,這些都很重要,但本作除了為之流淚,從世界觀與角色情感等要素進行通盤分析也是一個可行並完全值得這麼做的角度,本文的目的就在此處。
-本文將本作定位為戰爭主題,因此大量引用了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對於前蘇聯女兵的採訪,以最真實的戰爭經驗論述本作對戰爭的刻畫。
本文首先提請讀者關注的是這部作品裡的「國家」,或者更直接一點的說,「學校」,這個比較少被注意到的背景具有將學生們與士兵同等看待,讓他們上戰場並且把它們當成物品一般的惡劣性質。特別要指出,正是因為她們是孤兒,她們戰死身軀隨風飄散後也不會作為生命被記住,雖然會舉行但是只是形式化的葬禮不能反駁這個主張,因為她們根本無法被哀悼。而且,國家的利益就是奠基在她們的犧牲之上,本文也因此將其與《86—不存在的戰區—》前期的主題做了對照,兩者的主題非常相似。
接著,本文從日本在二戰之後留下的反戰文學以及沖繩保衛戰的紀錄廣角的勾勒了本作的戰爭,比如遺體分解是為了資訊管理其實與沖繩戰時逼死居民的理由一致,還有一個可能很少人發現的事實,也就是本作裡的敵人完全沒有面貌,本文也討論了這一問題。當然,這部分也討論了本作究竟如何表達它的反戰思想。
最後,本文討論了戰場上的愛究竟如何發生,以及一種在逝去之後仍然使生命得以延續的形式,本文也在此預測了本作的未來發展。文章在如下連結,用點方法就開的了:
https://medium.com/@peter91916/%E8%AE%80-%E3%81%8D%E3%81%BF%E3%81%8C%E6%AD%BB%E3%81%AC%E3%81%BE%E3%81%A7%E6%81%8B%E3%82%92%E3%81%97%E3%81%9F%E3%81%84-%E7%8A%A7%E7%89%B2-%E8%88%87-%E5%BC%94%E5%94%81-%E5%8D%B1%E8%84%86%E5%B0%91%E5%A5%B3%E5%80%91%E7%9A%84%E7%94%9F%E5%91%BD%E8%88%87%E6%88%B0%E7%88%AD-efdd63687e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