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大嬸好像是這麼說的,這次的遊記從第三天之後就「不歡樂」了。
我一定有辯駁的吧?因為,如果這次的遊記真能按照我最初預期走向的話,應該從頭到尾都不歡樂,一如半成品在看完我的序文「蝦子與貓」後發表的感言「有淡淡的哀愁」,即使通篇遊記都不會讓你們露出微笑,那也是正常不過。
為數七篇之長的遊記,而這個「後記」是最後一篇了。我必須說這次的旅遊(包括我寫來荼毒各位的遊記在內)看起來不愉快,罪魁禍首確實是我,而我則歸咎到是我想太多關於所謂的「旅行的意義」這個念頭上。
先前我節錄了張讓〈旅人的眼睛〉一段文字,「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真實。這種真實只能以生活之眼捕捉,而不能以旅人之眼睛觀看」,不啻是我在行前的自問自答,懷疑旅行是否能追尋到一點什麼。像個笨蛋一樣的詢問。
今年七月六日到十日我參加的研習營,恰好在我寫完「Day 5‧聽說印尼峇里島」的隔天有一堂「人人生活在他鄉:觀光、文學、空間與現代性」的課程,不期然正面地回答了我「旅行的意義」這個提問(套餐式的觀光旅行只是被演出的「前台真實」,所謂的本真性在這當中是絕對無從體驗的),而後楊翠老師關於文化工業的協商論點(當我們生活在充滿符號的世界,我們只能選擇試著樂在其中),二者綜合以後,我終於願意承認那句老話,「打不過他,就加入他」。
(如果我在峇里島行前先聽過這些課,我會玩得更開心──會這麼想的我,果然是典型過度陷溺於理論的人吧?)
其實我純粹是想找到一個旅行的合理性而已。
因為其中心理與理論的周折除我之外應該不會有人好奇,我於是選擇自動省略不加詳述。讓大家陪伴著我走過了這七篇遊記,各位辛苦了,我想如果有下一篇遊記,應該會足夠「歡樂」的。
峇里島很好。
現在的我也很好。
從照片能看見海水、泳池,藍天白雲,溼透的襯衫和照映在白色餐盤上的陽光,當然也有小平獨有的表情與笑容,這些都很好。六月二十四號,返台下飛機後南下的客運汽車,在台灣夜色中搖搖晃晃,我跟黑咪說,跟飛機相比簡直像搖籃一樣舒服。這場旅行直到最後還是有一絲甜美的氣息,跟那些有一點悲傷的經驗混淆在一起。這一切都很好。
陷溺在文字與理論當中,那之後居然還能夠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得到解套,則是意料之外的好。
德國古諺說:「旅行是人生第二痛苦的經驗,僅次於婚姻。」姑且不論這句諺語的社會背景,但我確實在讀到時會心一笑。
對不起呢,各位好朋友。
出發前我陷在各種莫名其妙難以名狀的困惑之中,整趟旅遊中都懷抱著太多質疑與批判心態,所以遊記也寫得烏煙瘴氣了,然而我想你們是能理解的,旅行中我的狀況不完全是那麼糟糕,很多時候我還是感受到峇里島的美好確實獨一無二。花了那麼多時間寫了超過一萬字的遊記,其實只不過是想要更仔細地回答你們對我問起的:「峇里島好玩嗎?」這個問題──我想我是有點小題大作了──但願你們會滿意我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