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战广告1
查看: 52483|回复: 296

香港某關注社會文化組織---同性戀研究與學說

[复制链接]
阅读字号:
发表于 2004-12-14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這...看大家昨天那麼高與,我也來貼一個.....
一對問答...lol

1. 何謂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

性傾向是指人在「性和愛」方面明顯地持續受某一性別或某一形式的吸引和感到渴求。如果某人長期經驗同性間性和愛的吸引和渴求(Same-Sex Attraction),他就有「同性戀傾向」(Homosexual Orientation)。同樣,如果某人長期經驗異性間性和愛的吸引和渴求(Opposite-sex Attraction),他就有「異性戀傾向」(Heterosexual Orientation)。如果某人長期經驗同性和異性間性和愛的吸引,他就有「雙性戀傾向」(Bisexual Orientation)。
雖說性傾向一般是指同性戀、異性戀及雙性戀;但在性行為方面,有人喜愛孌童、有人喜愛人獸交或性虐待,所以性傾向除了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之外,還可以包括孌童癖、人獸交、戀物癖、亂倫、濫交、性虐待(Sadomasochism)等等;香港有學者就認為性傾向總共有四十種。



2. 同性戀者有多少?
根據最新的研究顯示,不同的地方大概有百分之二至四(2%-4%)的人是同性戀者。 你可能聽說過,有十分之一(10%)的人是同性戀者的說法。這數字是來自一位名叫金賽(Alfred Kinsey)的學者,在1940年做的研究。但是他的研究方法漏洞很多,其中有學者指出他研究的樣本很多都是囚犯,尤其很大部份是性罪犯。一般認為十分之一明顯是過高的。但不管同性戀者的人數有多少,我們個人是否認同同性戀,我們都應該尊重他們的基本權利。另一方面,由於同性戀是十分有爭議性的行為,大家應以互相尊重的態度去討論,切勿惡意攻擊那些支持或反對同性戀的人士。



3. 我們可以憑儀表或舉止斷定某人是同性戀者嗎?[/szie]
一般來說,我們不能夠憑儀表或舉止,斷定某人是同性戀者。如果女孩子喜愛運動,或者比較活躍;男孩子不喜愛運動,或者行為比較溫婉,都不代表他們是同性戀者。我們不能夠單憑個人的外貌知道他/她的性傾向。不過有時,有些人會刻意打扮,讓別人知道他/她是同性戀者,例如刻意穿戴某些特定的衣服、飾物等等。


4. 是否所有同性戀者都有同性性行為呢?[/szie]
我們首先要分辨同性戀傾向(即經驗到同性間吸引),以及同性戀行為(有同性戀愛,或同性性行為)兩者。因為感受到同性間吸引的人,並不一定會認同同性戀的生活,發生同性性行為;正如有學者認為所有男人都有性濫交的傾向,但很多男人並不會選擇去濫交。另一方面,曾有同性戀行為的人亦不一定本身有同性戀的傾向,有些可能因著貪新鮮、刺激,有些可能受到同性戀朋友或長輩驅使。


[ Last edited by killua91 on 2004-12-14 at 11:17 ]
发表于 2004-12-14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第一個嗎?先占~
发表于 2004-12-14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坐板凳~

呃 同性恋 有段时间我在研究

其实只要喜欢就好 不是吗
发表于 2004-12-14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killua91  在 2004-12-14 11:09 AM 发表:

3. 我們可以憑儀表或舉止斷定某人是同性戀者嗎?[/szie]
一般來說,我們不能夠憑儀表或舉止,斷定某人是同性戀者。如果女孩子喜愛運動,或者比較活躍;男孩子不喜愛運動,或者行為比較溫婉,都不代表他們是同性戀者。我們不能夠單憑個人的外貌知道他/她的性傾向。不過有時,有些人會刻意打扮,讓別人知道他/她是同性戀者,例如刻意穿戴某些特定的衣服、飾物等等。


說到這個,我現在發現……同性戀越來越無法從外表上判斷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4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5. 為甚麼會有同性戀傾向呢?同性間的吸引是天生的嗎?

有關同性戀的成因眾說紛紜,但主要可分兩類意見:先天論和後天論。

三個先天論的主要學說
l 大腦組織 INAH-3
l 孿生兒調查
l 同性戀基因研究

Simon LeVay (1991) 神經解剖學(Neuroanatomy)的研究
Simon LeVay (1991) 對屍體進行檢驗,發現同性戀者的INAH-3(腦部一種組織)較一般人細小。

Simon LeVay 研究的問題
l 只檢驗了35具屍體,這數目對於一項研究來說實在是太少了。
l LeVay按著死者的醫療記錄來分辨他們的性傾向,凡醫療記錄上沒有註明是同性戀者的人士,便被列為異性戀者。其實,接近一半死者的性傾向是不明確的。
l 愛滋病病毒及愛滋病療法均可能改變INAH-3的大小及形狀,我們不能肯定他的研究結果是跟同性戀有關還是跟愛滋病或其療法有關。
l 一些環境及行為上的改變,如同性戀的性行為亦會影響INAH-3的大小,研究員無法確定是細小的INAH-3導致同性戀傾向,還是同性性行為導致INAH-3出現變化。

Bailey和Pillard的研究(1991, 1993)孿生兄弟調查
他們在同性戀社群中找出一些有孿生兄弟的同性戀者,調查他們的孿生兄弟的性傾向有多少是一致的。結果如下表:
調查結果 期望結果
男性同卵孿生兒 52% 100%
男性異卵孿生兒 22% 50%
普通兄弟 9% 50%
領養兄弟 11% 1-4%

Bailey和Pillard調查的問題
l 他們在一些支持同性戀的雜誌及小報刊登廣告招募孿生兒。同性戀者為了使這項研究能得出一些對他們有利的結果,於是有同性戀孿生兄弟的同性戀者便很願意參與研究,而沒有同性戀孿生兄弟的同性戀者便不大願意參與,因而出現樣本偏誤(Sample Bias)。
l Bailey之後在澳洲所作的研究有力地推翻初期的研究結果,男性同卵孿生兒的一致比率是20%,男性異卵孿生兒的一致比率是0%。

Dean Hamer (1993) 同性戀基因研究
他們從一個愛滋病治療計劃挑選有同性戀兄弟的男人,發現40對同性戀兄弟中,33對兄弟的X染色體某區域的模樣是相同的。跟著傳媒就報導發現同性戀基因,但Hamer就較為謹慎,他認為這基因對部份人成為同性戀者可能有些影響,但離發現同性戀基因還有一段距離。主要因為仍有一些問題未解決:

Dean Hamer研究的問題
l George Ebers在西安大略大學進行同樣研究不能得出相同的實驗結果。
l 有這染色體標記並不表示就是同性戀者。
l 沒有它又不表示就不是同性戀者。
Stanton & Yarhouse(2000)指出,即使Hamer的發現是可靠的,只可能表示了某些染色體標記能夠使人發展出某種性格、性情或特徵,而這種性情或特徵成為了部份同性戀者被同性吸引的原因。

基本上,暫時還沒有研究可為「同性戀是天生的」下結論
美國一些贊成同性戀的組織〔Parents, Family and Friends of Lesbians and Gays (PFLAG)〕,也同意現今還沒有真憑實據,證明同性戀是天生的。

其實無論同性戀傾向是否天生,天生也不代表是自然,亦不代表其衍生的行為是正確的。例如天生有暴力傾向,並不代表暴力傾向是自然,更不代表其暴力行為就是正確的。


6. 性傾向可以改變嗎?
[/szie]蠻好笑的...的一個問題...lol
近來,有不少研究報告都指出,性傾向並非在生命初期就被注定而無法改變(Eckert, Bouchard, Bohlen & Heston, 1986),即是說,性傾向是可以改變的。其中,美國國家同性戀研究及治療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and Therapy of Homosexuality)以兩年時間研究了860個決心改變同性戀傾向的人士,發現他們大都能成功改變了性傾向。

另外,最為觸目的是Robert Spitzer (2001)的調查研究。他是美國精神病學會(APA)的前任主席,他以往一向認為性傾向是不可改變的,但他研究了二百位曾參與同性戀輔導的人士後,發現他們接受輔導後,性傾向有顯著的改變──同性對他們的吸引力大大減少,很多人發展出「良好的異性戀功能」(Good Heterosexual Functioning)。甚至表示接受輔導後,沮喪抑鬱的程度顯著降低了。

當然,性傾向的改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要有很強的決心,加上耐性。一些專業輔導同性戀者的心理治療師表示,一般性傾向改變的過程都需要三至五年恆常的輔導。


7. 為何他們要改變性傾向呢?[/szie]
Robert Spitzer博士(2001)提到他們希望改變性傾向背後有不同的原因,其中包括:
81%感到同性戀的生活並不能夠真正使他們得到情感上的滿足;
79%覺得同性戀生活與自己的價值觀或宗教信仰有衝突;
67%男士及35%女士希望可以結婚或維持現有婚姻(指異性婚姻)。

性傾向可以改變的事實肯定了後天因素是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性傾向。


[ Last edited by killua91 on 2004-12-14 at 11:18 ]
发表于 2004-12-14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起了个头就没了?

其实我感兴趣的是双性恋的比例是多少。。。
发表于 2004-12-14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某心理医生学习了几年的某人....这些定义已经能背出来了......
可是觉得今年来...同性恋变成了一种潮流....
有人关注是好...可是不能过热了...导向也不能有偏差...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4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8. 哪些後天因素影響引致同性戀傾向?
根據一些臨床心理輔導經驗的綜合,下列後天因素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性傾向:
l 幼年成長過程
l 家庭背景
l 性格、氣質
l 同儕的壓力
l 性侵犯及同性間的性經驗

一般成長中男孩子都需要透過父親作為他男性的榜樣,從父親身上學習如何成為一位男性,從父親對他的肯定及保護當中感到安全,自由地去探索這個世界,亦從而感受到愛、肯定和歸屬感,可以透過父親認同自我的性別身份。

女孩子的成長同樣需要好的父親,透過父親她可以建立對男性的信心。好的母親可以成為她作為女性的榜樣,透過見到當母親是好的,是有尊嚴的,以致她樂意成為女性。此外,在父母彼此相親相愛的關係中,她可以見到兩性婚姻關係的美好。

幼年成長過程──兒女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出現問題
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臨床經驗,因著童年時與同性父母之間的關係疏離,會引致性別身份認同上出現問題(Gender Identity Crisis),例如有男性因童年時與父親的關係疏離,這些男士的爸爸可能對他們漠不關心、又常常拒絕他們,以致他們性別身份的形成受到嚴重干擾。他們心中便暗暗渴望跟男性有親密的關係,以補償未能從父親得到關心及愛的缺憾。
真實個案可參 芝麻街、羅仔傑先生與及性身份,《恢復真我-掙脫同性戀的枷鎖》,58-61頁。
女同性戀: 可參 麗莎的故事,《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12-29頁。
碧提和博妮的故事,《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102-5頁。
男同性戀: 可參 馬修的故事,《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40-64頁。

另一方面,媽媽太過保護兒子,對兒子凡事都管束,亦可能會引致兒子不能建立完整的男性身份。
可參 腓力的遭遇,《恢復真我-掙脫同性戀的枷鎖》,61-2頁。

父母對兒女的性別身份不接納:例如有母親因重男輕女,很渴望生一個兒子,卻生了一個女兒,以致感到很失望及難以接受,女兒可能亦因此於內心深層對自己的女性身份不能接納,甚至拒絕。
男同性戀: 可參 阿澤的故事,《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75-8頁。
羅倫的故事,《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80-1頁。
女同性戀: 可參 父親對女同性戀行為的影響,《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110-1頁。

家庭背景──父母之間的關係出現問題
有些男同性戀者自小與父親關係不錯,但由於母親比父親更有成就及地位,她很驕傲以及不滿丈夫的成就,常常批判、藐視、甚至羞辱他,孩子為到父親感到遺憾,而母親更不停提醒他不要學他父親。雖與父親關係不錯,但他不能認同於父親的男性角色,甚至為到自己的男性氣質感到羞愧,有些甚至因而對女性感到抗拒。

同樣,如果父親常在兒女面前羞辱母親,亦會破壞兒女對女性的尊重。有些女兒因見到母親長期受到父親的欺負,感到母親(女性)非常懦弱,覺得做女性很不安全。她拒絕學她的母親,拒絕成為女性,這也蘊含著拒絕認同自己女性的身份。可參 柏蒂的情況,《恢復真我-掙脫同性戀的枷鎖》,64-5頁。

在一些充滿單性別成員的家庭環境成長,例如:父親早逝,或其他家庭成員(母親、姊姊和妹妹等)大部份都是女性,都會對兒子的性傾向有所影響。

當兒童對自己的性別身份(即自己作為男性、或自己作為女性)感到混亂或出現抗拒,即會出現「性別身份混亂」(或稱「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根據統計(DSM IV),若兒童時期出現「性別身份混亂」而又未能正視及處理,長大了又沒有作任何治療,有75%將會發展出同性戀或雙性戀傾向。另外約5-12%會有變性的要求,約1-5%雖是異性戀卻有易服癖,也就是愛穿異性的服裝。

個人的性格氣質,再加上同儕的壓力
有些男性自小身型較矮小或性格比較柔弱,有些女性則比較活潑好動。這本是中性的,亦不代表是同性戀者。但因著同學朋友的取笑,笑他╱她們「女人型」、「無男子氣慨」、「基佬」、「男人婆」、「Les」,甚至欺負及排擠他╱她們。這都令到他╱她們受到很大的傷害,於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對自我的性別身份感到混亂,甚至缺乏了同性朋友之間的關係及認同,這也可能令他╱她們日後渴望跟同性有親密的關係。
可參 性格與興趣,《恢復真我-掙脫同性戀的枷鎖》,61-4頁。
男同性戀:可參 施坦的故事,《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68-9頁。

性侵犯及同性間的性經驗**
早年曾有同性性行為的經驗:若男孩受到同性戀的朋友或長輩引誘,曾發生同性間的性行為(同性間性侵犯),這會造成男孩對性別認同有極大的混淆,「他為何會覺得我有吸引力呢?」「為何他撫摸我的性器官會令我興奮?」「是不是我有問題?」他可能會將那次經歷作為日後性幻想的依據,或傾向重複那次經驗,以及發展出同性戀傾向。
男同性戀:可參 韋約翰,《禁果-被污染的性愛》,115-7頁。

遭受性侵犯或與異性有惡劣的相處經驗:有些少年因曾經遭受性侵犯,又或於情感方面受到異性嚴重傷害,因而對異性產生反感及憎恨。
女同性戀:可參 麗莎的故事,《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11-29頁。
性侵犯(芭拉的故事),《恢復真我-掙脫同性戀的枷鎖》,65-8頁。
鮑珍玲的故事,《恢復真我-掙脫同性戀的枷鎖》,70頁。
女同性戀行為與憎恨及/或懼怕男性的關係,《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115-7頁。
蓮娜的故事,《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118-122頁。

基本上,同性戀傾向的成因複雜,往往不是單一原因引致。
有心理學家嘗試綜合先天及後天的研究,認為先天因素影響了個人的性格氣質,再加上後天的種種經歷,引致一部份人有同性戀傾向。

從以上可見,很多感受到同性間性吸引的人,都不是自己選擇的。
其實他們很多人的內心亦充滿掙扎,需要別人加以體諒和關懷。


9. 為何一些同性戀者如此強調他們的性傾向是天生的呢?

個人的性別身份於出生後一歲半到三歲期間逐漸形成,而性別身份往往對一個人的性傾向有很大影響,同性戀者可能不意識到這段時間與父母關係對他們性傾向的影響。

一方面他們都是經過掙扎才決定接受自己同性戀者的身份,而接受這身份使他們感到釋放,不須再為到這些痛苦掙扎。
「天生」使他們覺得同性戀的責任不在他。他們認為「天生」即是自然的,是他們的本性,所以亦毋須改變。
发表于 2004-12-14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來還沒有貼完………… _ _b 我是罪惡的沙發………………
发表于 2004-12-14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忘川  在 2004-12-14 11:14 AM 发表:

起了个头就没了?

其实我感兴趣的是双性恋的比例是多少。。。


在美国的比例是14%
........
发表于 2004-12-14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澄雾  在 2004-12-14 11:16 AM 发表:

原來還沒有貼完………… _ _b 我是罪惡的沙發………………



那我是邪恶的板凳……==|||
发表于 2004-12-14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woo  在 2004-12-14 11:17 AM 发表:

那我是邪恶的板凳……==|||


笑倒,為了贖罪,我們去精讀樓主的勞動成果吧………………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4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忘川  在 2004-12-14 11:14 发表:

起了个头就没了?

其实我感兴趣的是双性恋的比例是多少。。。


雙性戀...大概是被無視的一群
受異性戀歧視...同時也受同性戀歧視...:o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4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澄雾  在 2004-12-14 11:16 发表:

原來還沒有貼完………… _ _b 我是罪惡的沙發………………


汗...有15條...還有附錄...~_~""
這個真強...嘿嘿
发表于 2004-12-14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killua91  在 2004-12-14 11:19 AM 发表:

雙性戀...大概是被無視的一群
受異性戀歧視...同時也受同性戀歧視...:o


以我了解的恰恰相反....
双性恋的其实是比较大的一个群落...
发表于 2004-12-14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 2004-12-14 11:17 AM 发表:

在美国的比例是14%
........


14%………………………………

其實雙性戀很好啊~ 最公正的………… @_@
发表于 2004-12-14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澄雾  在 2004-12-14 11:21 AM 发表:

14%………………………………

其實雙性戀很好啊~ 最公正的………… @_@



摇摆来摇摆去 不是对两边有点不大公平么?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4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10. 同性戀者的一些常見的心理特徵

懼怕與退縮
當孩童成長時缺乏了父╱母(通常是父親)情感上的關心,他會感到自己很脆弱,得不到保護,感到自己不被愛、被遺棄,進而產生對父╱母深層的怨恨,慢慢形成深層的懼怕(懼怕被離棄)以及退縮的性格。慢慢亦沉入自我幻想的世界中,懼怕生活於現實的世界。

疏離
男孩因缺乏了父親的角色榜樣,可能會依附於他母親,學了母親的言行舉止及待人處事的方式等,在朋輩中遭到取笑及戲弄,又或因身高體形不及其他男性,皆會令到男孩感到自己被疏離。女孩可能因與母親關係欠佳,或不滿母親表現,而不認同於母親,為要表現堅強而認同父親的作風,亦很容易發現自己與其他女性有分別。可以說,同性戀其中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缺乏了一種對原有性別的歸屬感,及對自己的性別角色(如男子氣慨╱女性氣質)缺乏肯定。

自憐與羨慕
有同性戀者少年時由於不愉快的際遇及人際關係,可能將自己幻想成悲劇的主角,常感到「沒有人明白我」、「一生中充滿著不幸」,慢慢形成無意識的自憐,沉醉於自憐的感覺當中,陶醉於自我的世界中,甚至投訴周圍的人對他不好,合理化自己一切的投訴及不滿,越是自憐就越令自己情緒不穩定。另一方面,男孩亦會羨慕那些受眾人歡迎的同性,欣賞他們擁有一些自己缺乏的氣質,例如有勇氣、有主見、勇於嘗試、不怕別人攻擊等,強烈渴望擁有他們。由於青春期性慾開始發展,渴望擁有變為愛慾,同性戀的慾望便會慢慢出現。


11. 有些聲稱自己是同性戀的人,會否並非真是同性戀呢?(假性同性戀)
有些人本身並非真是有同性戀傾向,他們一些同性戀行為也只是自己選擇的和暫時性的。以下一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出現假性同性戀:
1. 在充滿同性而缺乏異性的環境,例如:監獄、軍隊、男校或女校等。
2. 渴望有人「錫」,渴望得到情感依附,這於女性圈子特別顯著。
3. 有些少女,因覺得自己的外表身材並不十分吸引,而她們可能嘗試以TomBoy的形象,用另一種性別身份去吸引其他女同學的注意。
4. 有些少女,由於比較活躍好動,運動傑出,於女校中受到不少同學歡迎,甚至主動去向她獻殷勤,以致對自己的性取向產生混淆,成了暫時的女同性戀者。
5. 有些少年人可能出於反叛,或貪新鮮的心態,再加上社會風氣對同性戀行為的態度越來越開放,助長了少年人去嘗試。

雖說這些人本身並非真的有同性戀傾向,但這些人若持續進行同性戀行為,慢慢成了習慣,他們亦會成為真正的同性戀者。


12. 同性戀行為有甚麼影響?
雖然同性戀傾向並不一定是自己可以選擇,但並不代表因此要過同性戀生活或有同性性行為;即是說無論任何人都須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我們看看同性戀行為會有甚麼影響。

外國有不少研究統計顯示同性戀者經常面對不少健康的問題

A.心理精神方面 (Satinover,J.,1996,p.51;Schmidt,T.E.,1995,p.110-116)
l 受孤獨和沮喪困擾者較多
約40%的男同性戀者曾患過嚴重的沮喪失調症(一般男性的比率是3%)。
另有女同性戀的研究發現,有37%的人有沮喪的歷史,但該研究並未跟一般女性的數字作比較。
l 濫用藥物、酗酒者較多
由兩項研究的合併結果揭示,在405位男同性戀受訪者中,47%的人有酗酒的歷史(一般男性的比率是24%),有51%的男性有濫用藥物的歷史(一般男性的比率是7%)。
另一項研究顯示女同性戀者中,35%的人有酗酒的歷史(一般女性的比率是5%)。 目前研究人員一致的見解是,大約有30%的同性戀者(包括男女)有酗酒的問題;而一般異性戀者有酗酒問題約佔10%。

l 較多人曾經認真考慮或企圖自殺
有研究顯示,有35%的男同性戀者曾經認真考慮過或企圖自殺過(男異性戀者只佔11%),有31%的女同性戀者曾經認真考慮過或企圖自殺過(女異性戀者只佔24%)。

l 較多男同性戀者有孌童癖傾向
一般調查顯示約有2%的成年男性是同性戀者,但孌童癖者中約35%是男同性戀者, 而且受害小孩被男同性戀孌童癖侵犯的比起異性戀孌童癖侵犯的為多(約150比20), 據估計男同性戀者中,約有10%的人是孌童癖者。

另外,Bell and Weinberg (Homosexualities); Saghir and Robins (Male and Female Homosexuality); Rosenberger et al.(Psychopathology); Williams et al. (Multidisciplinary Baseline Assessment); Ryan and Bradford (National Lesbian Health Care Survey) 這些研究都詳列了其他情緒失調的精神疾病,在同性戀中尤其常見的包括了焦慮、緊張、寂寞、偏執或妄想,以及飲食失調。

其實一些支持同性戀的團體亦都會承認同性戀者的自殺率較高,只是他們認為這是因為社會對同性戀者的標籤及歧視所引致。雖然若同性戀者受到標籤或歧視的確會增加他們的壓力,但這未必是引致同性戀者的自殺率偏高的原因,根據一些跨文化的研究,比較荷蘭、紐西蘭這些對同性戀態度非常開放的國家,以及其他對同性戀態度比較保守的國家,發現荷蘭及紐西蘭的同性戀者有精神問題及嘗試自殺的比率同樣很高。事實上,研究人員發現同性戀者嘗試自殺的主要原因大多是由於與同性伴侶關係的破裂,並非因外在的壓力,其次是因為一些沉溺性的行為影響。

B.身體健康方面 (Satinover,J.,1996,p.51;Schmidt,T.E.,1995,p.116-126)
由於男同性戀者進行性行為時通常都是透過彼此手淫、口交及肛交;而不少性接觸傳染病(STD)都是透過性交、口交及肛交傳染的,當中肛交尤其是屬於高危的性行為,所以男同性戀患性接觸傳染病者不少。陰道的構造與肛門很不同,女性陰道襯著一層層強韌的鱗片狀上皮細胞,這些細胞佈有一層黏液及其他的分泌物,因此比較厚又比較有彈性的陰道壁,能保護陰道於性交時磨擦而不遭破損和感染;但直腸的表面只有單一層上皮細胞,是用以吸收液體的,它只分泌很少量的黏液,幫助糞便排出的,而不是讓陰莖插入,所以肛交很容易造成直腸的表面損傷,再加上肛門裡面充斥著多種類的細菌,所以感染細菌的機會亦較大。
l 較容易從性接觸(尤其是肛交)感染多種性病、肝炎及愛滋病等。
l 肛交使肛門括約肌操作失常,引致失禁、腹瀉、直腸潰瘍。
l 預期壽命短25-30年。

其實,西方有不少研究調查顯示同性戀行為對於身體健康造成傷害,若想進深了解,
可於網上參 Dailey, T.J. (2001) "The Negative Health Effects of Homosexuality", http://www.frc.org/get.cfm?i=IS01B1

C.婚姻方面
l 建立及保持成功婚姻的機會大為降低。

同志團體常聲稱同性戀不會影響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機會,感染愛滋病病毒只是因為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根據香港衛生署1984年至2003年的統計數字,對愛滋病病毒呈陽性反應的人當中,經異性性接觸感染的人(累積共1226人)比經同性性接觸感染的人(累積共414人)為多。
但這說法並不準確,因社會上同性戀人口少於2%,若將感染數字除以人口比例,同性戀者感染愛滋病的比率比一般人高16.5倍,這與同性戀者當中濫交情況較嚴重有關,可見同性戀的生活模式是有一定的個人健康及社會衛生問題。
詳細資料可參考 The Negative Health Effects of Homosexuality
http://www.frc.org/get.cfm?i=IS01B1
這並非要歧視同性戀者,只是反對同志團體以不盡不實的資料誤導大眾。
发表于 2004-12-14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woo  在 2004-12-14 11:25 AM 发表:

摇摆来摇摆去 不是对两边有点不大公平么?


雙性戀並不是指“一邊愛男人一邊愛女人”啊,而是指“可以愛男人也可以愛女人”……不是嗎?
只要愛的時候專一,不可以限定對象的性別~ 這樣不是很公平嗎?^^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4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 2004-12-14 11:21 发表:

以我了解的恰恰相反....
双性恋的其实是比较大的一个群落...


沒錯...但就像樓上說
有些人覺得他們搖擺不定
不肯承認自己是雙性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百合会 ( 苏公网安备 32030302000123号 )

GMT+8, 2024-11-21 02:13 , Processed in 0.04226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